新加坡独立时华人占七成,大家提议将汉语定为国语,李光耀:不行
1959年,新加坡成立自治邦。同年,35岁的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胜,担任自治邦总理。当时的新加坡一穷二白,与周边邻国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移民国家,70%都是华人,周边国家虎视眈眈。
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李光耀奉行实用主义。1963年,李光耀和马来西亚首任总理东古·拉赫曼达成协议,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但是,合并后双方矛盾越来越大,仅仅一年就爆发了种族暴动,结果新加坡被扫地出门。
1965年8月9日上午,李光耀通过广播向全体新加坡国民宣布独立,跟马来西亚分道扬镳。换句话来说,这是被迫的独立。多年之后,李光耀回忆那段历史时说:“宣布离开是我一生最痛苦的时刻,从没有过这样悲伤,我觉得我辜负了很多人,可分家已然成为了事实。”
李光耀痛苦可以理解,因为他认为新加坡的情况太糟糕了,当时人均GDP仅450美元,而且经济结构单一,更谈不上工业。怎么才能走出困境呢?我们发现李光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废除汉语。
有人就纳闷了,当时新加坡七成以上都是华人,把汉语作为官方语言不是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吗?李光耀可不这么认为,他当时废除汉语态度之坚决,是很多人华人不敢想象的。多年之后,直到2013年李光耀才透露了当年做这个决定真正原因。
2013年《李光耀观天下》一生出版,李光耀在书中透露了一个细节。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后,国内华人商会代表、有威望的华人等组织代表团游说李光耀,他们希望将汉语作为新加坡的国语。李光耀拒绝了,他说:“你们想法很好,但你们得先把我打倒,否则汉语不可能成为我国的国语。”
李光耀认为必须拥抱西方,而西方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有一点是李光耀感到颇为庆幸的是,就是新加坡之前是被英国人统治,而不是法国。这样的有一个好处,就是民间绝大多数人说的都是英语。
为了谋求新加坡发展,李光耀成为了“超级推销员”,大量游说西方企业进入工业园,鼓励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型企业进出,并承诺给予优惠待遇。李光耀说到做到,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权全力推进工业化,最初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历史早已证明,李光耀极具有战略眼光。从1960年到1983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0%,是同期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失业率则降至3%,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1年李光耀卸任时,新加坡的人均GDO达到了14504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这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