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制作过程(一文为你介绍古代制瓷全流程)

2024-12-27 08:02:38 作者:走遍世界博物馆

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唐代。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代表唐代瓷器最高成就的越窑青瓷中的极品瓷:秘色瓷,还涌现出了长沙窑釉下彩瓷、花釉瓷、绞胎瓷等瓷器新品种,以及在隋代白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窑白瓷。它们共同铸就了唐代瓷器的灿烂与辉煌。

今天,咱们将通过一组泥塑情景来认识一下古代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并在相应流程中代入有关唐代瓷器制作工艺的解析。不啰嗦,马上进入场景!


古代制瓷工艺流程

1.采石制泥:黏土(瓷土)是制作瓷器的原料,而黏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工匠们需要先将矿石采回,然后再打碎制泥。

简单解释一下“岩石风化”: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某些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破碎、疏松等现象,受气象(风、雨、炎热等)影响,岩石崩裂成大小不等的碎石,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些碎石变成了细小的土粒沉积下来,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成分含有岩石的元素,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主要成分为硅和铝的氧化物,此外还有铁、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这八种元素是构成瓷器的重要元素。其中铝和硅是瓷器的骨架材料,铁钛氧化物是主要呈色元素。由于各地地质、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不同,故而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也不同。古代越州地区的土壤因含有制瓷所必需的矿物成分(花岗岩风化物质),因此越州窑首先烧制出了中国最早的瓷器;而白瓷的出现除了工艺因素外,当地土壤中铁含量较低也是其中因素。因此说,造就唐代“南青北白”之格局的先提因素,是因为南北土壤成分的不同而致,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瓷。

2.淘练泥土:打碎的矿石需要经过淘练去除其中的杂质再做成泥,才能达到制瓷工艺的要求。含有过多杂质的胎泥在烧制过程中会出现变形、破裂等现象。因此,练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瓷器的质量。

最佳淘泥案例当属龙山文化中的“蛋壳黑陶杯”。正是因为其胎泥经过了反复淘洗、不含有任何杂质,才保证了它能够在拉坯过程中始终保持质地致密,以致壁薄至0.1毫米也不破裂的世所罕见的薄度。

3.轮制拉坯:将制好的胎泥置于工作台的中心,通过转动工作台,再配合双手的动作进行修整器型的过程,被叫作“拉坯成型法”,也称“轮制法”。轮制法使得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4. 修坯细琢:对拉坯成型的胎坯进行修整,使器表平整光滑。

5.绘画纹饰:在素胎上绘画纹饰图案。唐代长沙窑首创出在胎坯上绘画褐彩以及绿彩的釉下彩绘瓷。在此之前,瓷器纹饰仅为点彩的褐斑彩瓷,长沙窑把褐斑扩展成了褐(绿)彩的图案纹饰,极大地提升了瓷器的美感与艺术性。

6.施釉:瓷器的上釉方法有多种,如蘸釉、荡釉、刷釉、浇釉、吹釉等(蘸釉为传统施釉技法。唐代时尚无吹釉等技法)。通常,根据坯体的形状、厚薄以及用途等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图为工匠正在进行蘸釉操作)

釉下彩瓷:先于素坯表面绘画,再在其上施以透明釉,然后入窑烧制的彩瓷,即为釉下彩瓷。唐代长沙窑首开彩瓷之先河(釉下彩),是我国第一座彩瓷窑。

7.匣缽,窑具的一种。为防止烧制瓷器时窑炉环境对器表的影响(灰尘、烟熏等)以及器物之间的相互粘连进而影响釉面的完整与美观,唐代时已使用匣缽作为保护与隔离瓷器的器具(见上图)。放入匣缽中烧制的瓷器色泽美观度得到了改善,质量大大提高。

8.入窑烧制。将匣缽放入窑炉,温控在1200°左右,完成瓷器烧制过程。

唐代由于陆上与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外销瓷需求剧增。由于采用了龙窑烧制,有效缓解了瓷器产量的压力。

龙窑形似一条长龙,窑身前低后高,通常依山势而建(见下图)。头在前,为火膛;尾在后;龙身形成一道长长的窑室,能容纳大量的瓷坯进行烧制,从而提高了产量。


经过采石、练泥、拉坯、修坯、绘画、上釉、装匣、窑烧这八道重要工序,亿万年前的高山岩石华丽丽就变成了细腻精美的瓷器。而这一切都源自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造与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