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什么意思(6个步骤带你了解)

2024-12-19 10:03:28 作者:运城城市管理在线


近年来,运城市城市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启动中心城区防洪排涝集中治理工程,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行“一点一方案”整治易涝点,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那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图:海绵城市示意图


渗、滞、蓄、净、用、排

六字方针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

每一项环节都至关重要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讲解

这六字方针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渗——源头减少径流、净化初雨污染

由于传统方式建设的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做污水排走,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其好处在于,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主要有三种技术方式可以实现“渗”的作用——透水景观铺装、透水道路铺装和屋顶绿化。

第二步:滞——延缓雨水峰值出现时间


“滞”,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城市降雨通常以分钟或小时来计,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来就导致内涝。因此,“滞”非常重要,可以延缓形成径流峰值。常用实现“滞”的方式有雨水花园、植草沟、雨水塘、雨水湿地等。

第三步:蓄——降低峰值流量、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来到湖里的还去湖里,原来到沟渠里的还去沟渠。水是不可压缩的,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一起,易形成积水。所以要有效引导地表径流,让雨水留下来,尊重自然的原生态地质,让降雨自然散落,自然渗蓄。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后,降雨就只能汇集成积水,无法达到自然渗蓄的效果。主要工程包括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并加以利用,因地制宜的建设雨水收集调蓄设施,主要目的是降低径流峰值流量,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第四步:净——减少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通过土壤的吸附、植被根系的吸收,绿地系统、水体等的过滤,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通过上一步的蓄水,进行净化处理,然后回到城市中,因此,“渗、滞、蓄”的实质均服务于“净”。雨水净化后,可作为生态补充水,有条件也可用于绿化浇灌等。雨水净化系统根据区域环境不同从而设置不同的净化体系,根据城市现状可大体分为两类:回用净化和生态补水净化,可设置不同的雨水净化环节,包括调蓄净化、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等。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布局水污染处理设施,将雨水和污水有效隔离。工程主要包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主要目的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第五步:用——合理利用雨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不仅能缓解内涝灾害,收集的水资源还可以进行利用,如将停车场上面的雨水收集净化后可用于洗车,通过上一步的净化把水用到实处,工程包括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冷却用水和景观用水等。

第六步:排——减少内涝、提升城市应变能力

有些城市就是因为降雨过多,渗透不了,利用不了,所以才导致内涝。这就必须采取人工措施把它排掉。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下雨水管渠与地面排水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主要工程包括村庄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改造等。主要目的是使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以及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灌渠相结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