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之除夕:不是所有“福”字都能倒着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那么,除夕夜有哪些习俗呢?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
贴门神
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贴福字
贴福字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过年时很多人都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取其“倒”和“到”的谐音,意为“福到”了。
但不是所有“福”字都要这么贴,尤其是大门上。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讲求对称、方正,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在我国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
放鞭炮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直到有一天,一个穿红衣的小孩燃放“爆竹”,吓跑了“年”兽,于是,每到除夕夜或正月初一,人们纷纷燃放爆竹驱邪,渐成一种习俗。
守岁
在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彻夜不眠,通宵守岁的习俗。是夜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相互祝贺,希望来年有个好的开端、顺利的发展、理想的结局。
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希望晚辈平安幸福,远离不幸和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