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后将很快“入伏”,今年哪一天入伏?二伏热还是三伏热?

2024-08-13 12:17:15 作者:力哥说农

对于北方人们来说,最讨厌的季节莫过于夏季与冬季,那真是热得难受,冷得要命。可偏偏这种天气持续最长,由于“伏天”及“三九”更是热冷到极致,如今夏至已经过去,入伏即将到来,看看最近的天气预报,白天的温度几乎都在30摄氏度以上,可以预想伏天有多么酷热,那今年哪一天入伏?二伏为热还是三伏热呢?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个节气,也就是太阳达到黄经90度的时刻,此时太阳几乎垂直照射北回归线,过了这一天,太阳将南返,白天将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古人把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一候阳性的麋鹿的角因感受阴气而脱落;二候蝉感受阴气渐盛而古夫而鸣;三候时喜阴的半夏草开始萌发生长,这都是说明夏至后,阳气渐衰而阴气渐盛,有“阴阳争,生死分”的说法,节气变换,温热风邪对人体极为不利。

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时间,所谓“庚”是十天干的“庚”,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样每十天都会有个庚日,2023年夏至日为6月21日,为庚戌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日,庚申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庚午日,所以按照俗语2023年入伏的时间为7月11日。

伏天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时节,古人之所以单独把它拿出来说,意思就是这个时节雨水集中,气温最高,阴生阳降,不利于身体健康,要躲避,故用“伏”,伏天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唐人张守节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伏者,隐伏避暑也”,而伏天也因时间的推移,分为初伏、二伏及三伏,一般初伏及三伏为10天,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20天,若第五个庚日在立秋后,那么中伏10天。

民间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那到底是二伏热还是三伏热呢?我们知道夏至后,太阳将沿着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但是太阳辐射的热量远远大于地球散发的热量,所以地球表面的温度继续上升,到了中伏时,太阳的辐射的热量等于地球散发的热量,温度达到峰值,到了三伏时,太阳辐射的热量已经少雨地区散发的热量,这样我们可以看出,一年之中最热的是二伏,头伏及三伏虽然热,但一个是温度渐渐上升的阶段,一个是温度渐渐下降的阶段,三伏处在立时节,早晚已经能够感受凉爽的秋风了。

总之,夏至节气过后,外界温度将进一步显著提升,雨水更加集中,俗语“夏至三庚数头伏”,今年入伏的时节是7月11日,由于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分为一伏、二伏及三伏,三个阶段最热的要数二伏,今年据说是史上最热的一个夏季,大家可以提前做好防暑措施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