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冬宫的历史事件 ,十月革命攻打冬宫不是一场真正的战斗,只是一场较为和平的攻战
1960年,苏联画家帕维尔·彼得罗维奇·索科洛夫-斯卡利亚创作布面油画《向冬宫突击》。
油画作品《向冬宫突击》
画作展示了俄国十月革命中,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进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场景。
画面中,深蓝色的夜空中映照着红色的晚霞,广场上工人、士兵、赤卫队进攻激烈。
《向冬宫突击》细节
作者因为曾经目睹了当时攻占冬宫的战斗场面,所以画面上的人物、气氛十分贴近当时战斗的场景,该油画后来被收藏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因其形象、真实的特点很容易得到官方的支持,这也决定了要为政治服务,现实主义画家在表现真实的历史事件时,往往使意识形态贯穿于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实景做艺术的创作。
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指出,《向冬宫突击》画面上的场景与史料记载的攻打冬宫的真实情况并不一致,称实际上的攻打冬宫算不上是一场真正的战斗,只是一场较为和平的攻战。
根据攻占冬宫后第二天到现场查看破坏情况的著名画家、艺术史家和导演伯努瓦记述:“冬宫依然如同昔日,无战斗的痕迹”,证明攻打冬宫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
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工人和革命士兵举行起义,逮捕沙皇、大臣及将军们,沙皇制度彻底崩溃,推翻了统治俄国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俄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俄国政权被代表着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把持,进而开始压制人民群众,企图解散工人武装,消灭苏维埃。
1917年10月20日,在严峻的形势下,被迫流亡芬兰的列宁毅然秘密回到彼得格勒,准备举行新的武装起义,很快组织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组成20余万人的革命队伍。
11月6日夜间至7日(俄历10月25日)上午,在列宁的指挥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先后占领火车站、邮电局、电话局、银行等要害部门。除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和少数几个据点外,彼得格勒实际上都控制在革命军队的手里。
参与突击冬宫的水兵
冬宫是历代沙皇专制统治的象征,也是“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堡垒式建筑,西北面紧靠涅瓦河,东南方是一条水渠,正前方有一个开阔的广场,此时守卫东宫的是2000余名军校士官生及军官。
11月7日清晨起,临时政府就命令士官生用成垛成垛的木头排成深厚的街垒,堵住冬宫的全部出入口,在街垒里面架设机枪和各种小型火炮。
士官生部队指挥克伦斯基鼓动士官生坚决抵抗,而自己则借口迎接援军,乘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逃之夭夭。
2万余名革命士兵和赤卫队员已经彻底包围冬宫,起义部队领导人安东诺夫,按照列宁的指示,派人给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
临时政府认为冬宫牢不可摧,且有克伦斯基请求的援军将到,因而毫不迟疑地拒绝了起义部队的要求,准备顽抗。
列宁当即作出决定:占领冬宫,逮捕临时政府的全部成员!
11月7日晚上9点45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总攻的信号。
根据记载“由于没有组织好,涌向冬宫的队伍退下来,第一次进攻宣告被击退。冬宫遭到步枪扫射,没有很强破坏性。摸清敌人不强的事实后,安东诺夫和丘德诺夫斯基等率领的队伍再次冲向冬宫,短暂的射击之后却是一片寂静。”
11月8日凌晨1时许,临时政府的成员(除克伦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
赤卫队和士兵们突击冬宫的过程中,因为庭院里停放了一门战防炮,装甲车不能冒险前进,仅仅是步兵在冬宫前短暂交火,革命士兵爬上窗口后将士官生缴械俘虏,双方伤亡很少。在攻打冬宫的过程中,遵照军事革命委员会的命令,阿芙乐尔号向冬宫的炮击只允许使用实心弹,不允许使用高爆弹和碎片弹,在战斗中只有两枚炮弹击中冬宫的屋檐,仅打下来了些许泥灰。
冬宫的占领,标志着十月革命的胜利。
已经两夜没合眼的列宁顾不得休息,马上起草《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在第二天召开的苏维埃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在这次大会上,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诞生了!